“洛北春”是魯西北著名的白酒品牌,更是當今地區經濟亮麗的名片。說起她的出身來,卻還有著深厚的紅色基因。
1940年,抗戰期間,陵縣四區(今陵城區滋鎮)是冀魯邊區二分區的核心根據地,二地委、二專署、二軍分區機關經常在此區域活動。陵縣四區區長戴豪庭同志接到上級通知,要求他和地下黨員教書先生李老師(名字不詳)聯系,二人設法負責在四區籌建一處酒廠。名義上為民間普通的燒酒作坊,實際上主要為八路軍冀魯邊二分區生產酒精,以滿足抗戰需要。
酒坊很快便開張了,據當年酒坊“伙計”童寶玉老人回憶說,那時候,日產量能達到1500至2000斤。把“豐碩成果”浩浩蕩蕩運往(冀魯)邊區各地。地委及軍分區領導何郝炬(代號大哥)、龍書金、曾旭清等人,對魏龍江“酒廠”倍加重視,不斷吩咐后勤科長張紹周前來巡視,指導工作。
1944年3月,盤踞在糜鎮、林子、羅院、孫祿還據點的上百名日偽軍,又一次竄到魏龍江村,燒毀了酒坊的房屋數間,并對其設施工具大肆破壞。為掩護大部分同志轉移,尚未來得及撤走的酒坊“掌柜”老吳,慘遭敵人殺害。
1945年7月,渤海區二地委及專署機關遷往臨邑,渤海區二專署更名“洛北專員公署”?!靶【茝S”同時一并遷入臨邑城的蒼圣街。酒廠遷至臨邑縣城后的第一任廠長為張紹周。
1950年5月,洛北專署與滄南專署合并為德州專署后,行政機關正式遷往德州。但原隸屬洛北專署的酒廠仍留在了臨邑,即后來的臨邑縣釀酒廠。新中國成立后,它是魯北地區最早的白酒企業,主要生產“臨邑大曲”。
1965年,從陵縣四區土生土長的許志玉(滋鎮后許人)同志,調任臨邑縣委書記職務。因早年“抗日高小”(即“后許抗高”)教員出身,長期從事地方革命斗爭,且博覽群書、知識淵博,對家鄉風物、歷史淵源了如指掌。他說,臨邑位于歷史上古洛水之北,又曾是“洛北專署”所在地,酒廠的產品應帶上“洛北”字樣。
1980年,經許志玉同志提議,“臨邑大曲”開始更名“洛北香”,后感覺“春”字是自古文人墨客對酒的愛稱,繼而更名為“洛北春”了。

△諸多書法家為洛北春題字